成都有句民諺”茶館,是個小成都,成都,是個大茶館“
人民公園的街道旁(九九茶館)映入眼簾,茶館里熙熙攘攘,男的女的,老的少的,人手一杯蓋碗茶。在巷子深處都是幾十年老鄰居坐在竹椅上交談著。
我們對清末民初茶館生活的細節所知不多,但李劼人在其小說《大波》中,描寫了晚清幾個受過很好教育的年輕人聚會,作為受過教育的年輕人,想找一個合適的地方聚會,去茶館看戲既體面,花費亦不多,然后再到餐館享口福,也是可以承受的消費。普通人比那些受過教育的精英更經常使用茶館。直至晚清成都的現代工廠微乎其微,大多數是手工工場的工匠,或店鋪的店員,餐館的跑堂,以及其他服務行業的雇工,他們無須像現代大工廠的工人那樣嚴格遵守上下班的時間,工作時間非常靈活。例如,那些在街道兩旁鋪子里做工的工匠,休息時便到街角的茶鋪。這些茶館為各種普通人服務,像轉瓦工、木匠、石匠、挑水夫等,他們多在街頭謀生。即使那些必須按時上下班的工廠工人,一有機會,也到茶館消磨時間?,F代在春夏秋季,來喝茶的茶客依舊很多,生意最好的時候可說是座無虛席。這里面不僅有老成都,也有慕名而來的外地游客。15-30元不等的蓋碗茶,桌上配有暖瓶可以續水,如果不趕時間,能在茶社里坐上整個下午。茶客們還能去社里出售茶葉和零食的小賣部,買點瓜子、花生等"零嘴兒",一邊喝茶,一邊享用。
厭倦了外面的世界,把步伐慢下來,到成都吧打點小麻將吃點小火鍋,過著閑逸的生活。